365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365文学 > 我的大明新帝国 > 第三十三章 两种待遇

第三十三章 两种待遇

  第三十三章 两种待遇 (第1/2页)
  
  在如今如此落后的经济环境下,经济危机从来不是朱瞻基考虑的问题,因为他一开始认为如今的经济环境不可能造成经济危机。
  
 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,如今的社会还在实行金银实物货币政策。
  
  而且,大明还有内务府控制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,属于计划经济时代,怎么可能有经济危机呢?
  
  但是,朱瞻基忽略了一点,那就是内务府控制的资源太多了,如果内务府的屁股歪了,引发的危机一点也不小于真正的经济危机。
  
  是的,如今的经济危机或者不是真正的经济危机,没有通货膨胀,没有通货紧缩,没有金融信用危机。
  
  但是如今的内务府控制了整个天下的重要资源调配,当内务府屁股歪了,也就失去平衡了。
  
  这种失衡是生产力的浪费,是生产资源的浪费,是整个大明经济的顿挫。
  
  如今大明为了西征,将半个国家的资源向战争倾斜,造成了虚假的经济繁荣。
  
  战争不停止,这个危机就显现不出来,但是如果一旦停止,就会发现,因为生产力和生产资源的浪费,国家的经济失衡了。
  
  从小处来说,比如曾经的大炼钢铁就是其中一个例子。
  
  从大处来说,这就有点像曾经历史上的苏联。
  
  而且,内务府的权力是朱瞻基赋予的,道路也是朱瞻基指定的,所以这件事怪不了别人,只有朱瞻基的责任。
  
  现在,因为大量的军火生产,钢铁,橡胶,粮食的大量需求,让许多人都搭上了这趟快车。
  
  如果既得利益者太多,到时候朱瞻基就是想要停下这场战争,也会因为大势所趋,只能将战争继续下去。
  
  但是,这种既得利益是以牺牲大明的稳定为代价,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。
  
  对朱瞻基来说,大明发展慢一点无所谓,反正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给大明造成威胁。
  
  对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来说,任何事情都没有大明的安定繁荣更加重要。
  
  西征是为了消除大明的未来威胁,可是如果为了未来,让现在的根基不稳,就更得不偿失。
  
  这样的情况下,西征要不要继续下去,需要朱瞻基左右掂量。
  
  正统四十二年的春节,就在朱瞻基犹豫中到来。
  
  腊月二十八,通政司传来的欧洲信息,让朱瞻基下定了决心。
  
  四十一年的西征,在九月就已经打通了大明与波罗的海之间的联系。
  
  如今这个时代还没有圣彼得堡,莫斯科也没有占据诺夫哥罗德,还没有统一罗斯各国。
  
  大明在后世圣彼得堡的位置,彼得格勒岛,瓦西里岛上,修建了一座海军要塞,一座贸易市场。
  
  这座贸易市场主要作用是与汉萨同盟的东部各国,包括瑞典在内的北欧国家进行贸易。
  
  在乌拉尔山以西的大片区域,这里有丰富的皮毛,棉花和各种矿产。通过伏尔加河,涅瓦河,沃尔霍夫河等河流,可以打通两地之间的贸易通道。
  
  在大明占领下莫斯科之后,北欧各国就已经怕了。他们通过汉萨同盟与蒙特的贸易关系,向大明发出了求和条约。
  
  在条约中,他们承诺将以大明为宗主国,允许大明在汉萨同盟范围内自由贸易,每年向大明朝贡一定数量的财货,获得大明的保护。
  
  一开始,还只有汉萨同盟的东部各国参与进来,因为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陷落,让大明已经实际控制了这里。
  
  但是当大明兵逼基辅公国,联军在大明面前依旧只能被动防守的时候,越来越多的的国家加入了这个范围。
  
  只不过由于通讯的落后,这些情报一直到了年底,才被送到大明境内。这个时候,大明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乌克兰。
  
  大明虽然势如破竹,从里海以东一直打到基辅,从乌拉尔山一直打到波罗的海。但是实际上,大明并不能算是占据了这里。
  
  因为,大明的士兵太少了。
  
  大明这次一共派出了四十多万大军,但是有一小半都是西域各属国的士兵,大明的士兵只有二十五万。
  
  可是从乌拉尔山以西,一直到乌克兰,这是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  
  这就相当于一个中国的面积,却只有二十多万人在那里。
  
  只靠这二十多万人,不可能形成统治,只能保持威慑。
  
  大明的人数还是太少了,那里根本管不过来。所以,大明从最开始的战略就是杀人,威慑,而不是建立统治架构。
  
  现在,战略目的已经达到,立陶宛人,波兰人,日耳曼人全部都闻风丧胆,仓皇西逃。
  
  而在后世的俄罗斯,乌克兰范围内,也已经被杀的血流成河。
  
  所有人都已经怕了大明,现在这么大一片土地上,减少了将近一半人。
  
  虽然那里丛林之中隐藏的人数依旧远远多于大明人,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统治架构,失去了制约,不能形成威胁。
  
  大明现在也无能为力,因为只有二十多万人,一旦分散开来,恐怕还会陷入人民的海洋。
  
  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和俄罗斯,如今的战利果实就已经让大明消化不良了。
  
  真要让这里的土地变成大明的疆域,怕不是需要几百年,十代人的努力。
  
  所以,在大部分国家已经求和,大明如果继续咄咄逼人,赶尽杀绝,引发了民族矛盾,反而不利于以后的消化过程。
  
  在已经能够对整个欧洲保持压制的情况下,继续费力西征,已经不符合大明的根本利益了。
  
  现在停下战争的脚步,调整国内的资源倾斜,还不会引发太大的纷争。
  
  在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停止西征,也能让各族不将大明当成祸害之源。
  
  不管对内对外的影响,都是好的。
  
  所以,在大年初六的开年日报上,头版头条刊登了朱瞻基的圣旨全文。主要意思就是停止西征,巩固战争果实,然后鼓励大明百姓西迁,只要过去,就分发土地和生产物资,三年免税,五年减税。
  
  明文刊发的圣旨虽然有了一些作用,但是对大部分大明百姓来说,吸引力并不大。
  
  因为谁都知道那里是苦寒之地,与其向极西迁移,还不如迁移到东洲去,那里可是真正的粮仓,物华天宝。
  
  朱瞻基对此也无可奈何,转而想到了用后世的方法,那就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建立生产建设兵团。
  
  那边地广人稀,在土地肥沃的地区建立卫所,利用卫所军来稳固统治。
  
  当然,这中间还是要有些差异,那就是朝廷准备大出血一把,为那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提供拖拉机这些种地的工具。
  
  土地再多,一家一户的生产力量也是有限的,只有有了拖拉机,一家一户才能种更多的地,有更多的收成。
  
  另外,朱瞻基也准备在国内实行退耕还林政策,凡是道路两边,河边的土地,全部不允许耕种,开始种树。
  
 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,淮河地区,一旦实行退耕还林,就会有不少农户失去土地,那么他们就只能向外迁移。
  
  特别是陕西,山西一带,那里的荒漠化情况还不算严重,陕北的黄土高原,现在还是大草原,到处青山绿水。
  
  如果继续垦荒,将会变成后世的荒原,现在粮食充裕,在哪里实行退耕还林,加快工业化脚步,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震荡。
  
  不过,这种政策的施行可不是那么简单,因为这涉及到了千家万户,甚至是勋贵,官员的利益。没有完善的补偿措施,只会让这项政策施行不下去。
  
  而如果全国性地退耕还林,各地的土地肥瘦不一,出产不一,需要制定相应合理的补偿措施。
  
  不患寡而患不均,任何一项全国性的政策,都需要经过多方评估和平衡,才能制定出来的。
  
  而对唐赛儿和郑英来说,他们现在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,也根本无法向西继续攻打了。
  
  论火力,大明军队势不可挡,可是这些士兵的人数太少了了。
  
  几十万人,要占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  
  现在他们打的顺利,但是也只是逮着联军的主力在打,他们根本顾不上那些小镇和城市。
  
  名义上,大明占领了这些地区,但是如果连这片土地上的产出都控制不了,就算不上真正的占领。
  
  所以,在接到朝廷命令之后,他们就安稳地待在莫斯科和基辅,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。
  
  能够不用拼命,却能享受战胜的福利,就连军队也没有意见。
  
  唯一有些不甘的是郭昂,他现在还不知道,自己的功劳能不能把成安伯换成成安候。
  
  正统四十二年新年之后,一项项新的政策制定出来。除了必要的弹药供应,朱瞻基要求唐赛儿和郑英他们就近纳粮,不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向西方运粮。
  
  只有那些商人们,在大明已经占领了那片区域之后,开始向那边提供各种商品。
  
  而他们回来的时候,也往往会带回那边的特产,各种毛皮在大明非常受欢迎。
  
  大明国内趋于平静,但是因为这场战争还算不上完结,如今的欧洲犹如一个沸腾的油锅,不仅没有半点平静,一点波澜就让这里炸裂不已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