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4章,强,很强;眉目传情(求订阅!) (第2/2页)
陶歌看完短信,没做声,只是坏坏地朝他笑了笑,就把手机收了起来,没再逗他。
因为刚才短暂交头接耳的嘈杂现场骤然安静了下来,能来这现场的人都是有素质和修养的,陶歌自然不会做一锅汤中的那颗老鼠屎,去败坏形象。
介绍一番后,文慧在几千双目光的注视下,缓缓坐到了黑色钢琴面前,尔后好看的双手搭在黑白琴键上。
这瞬间,整个现场都安静无声,落针可闻。
大家都秉着呼吸、竖起耳朵期待着第一个音符的到来。
静气一秒、两秒、三秒...
当张宣默默数到第三秒时,文慧手指头动了。
下一秒,一个渺渺的声音瞬间传遍了整个会场。
文慧首先弹凑地是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sonateinb-minor。
b小调奏鸣曲是李斯特一生所经历事物的感悟,音乐上的难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,一般弹钢琴的人不敢轻易尝试。
前生曾经他看过一过帖子,说是从低难度到高难度的排名: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,拉赫第二钢琴奏鸣曲,普罗科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,狂二,钟,b小调。
这么说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清晰的认知,但可以用两个字概括:很难。
迄今为止,没有几个演奏家敢作音乐会曲目的,自己去想像那难度。
或者,与其称为奏鸣曲,还不如用“超难炫技”的钢琴作品来形容它。
这首凑名曲长达30分钟。
文慧优雅地弹了30分钟,现场观众聚精会神地听了30分钟。
张宣作为半吊子混在这专业会场,实在有些惭愧。
因为以他的乐理造诣并不能全篇听懂文慧的曲子,只能断断续续抓住一些片段。
他用余光扫了扫,发现陶歌和自己一样,不是太听得懂。
倒是欣欣却听得眼睛越来越亮,脸上的神情也越来越陶醉。
会场大部分人也跟欣欣的表现一样,如痴如醉,完完全全沉浸在文慧的钢琴演奏当中。
在某些迷糊的片段,张宣的注意力偏离了轨道,完全放在了文慧这个人身上。
只见其坐姿端庄优雅,头颈肩自然放松,手臂自然端平靠手指力量支撑在钢琴键盘上,手型呈抓握状态。
在演奏中对声音强弱的把握松弛有度,收放自如,抒情的乐句音色柔美,激情的乐句音色刚强,活泼的乐句音色跳跃,琴声饱满富有情感。
望着台上的文慧,张宣有些恍惚,脑海中不经意里想起了很多两人之间的生活片段。
一时间竟然有些怔神...
似有心灵感应,某一刻文慧抬头看了下面一眼。
而这一眼就像有制导系统般,竟然精准地找到了人群中的张宣。
四目相视,两人都知道对方在看着自己。
不过文慧的视线并没有在他身上逗留,短短的一眼过后,又低头沉浸自己的音乐世界中去了。
也是这一眼,让敏锐的陶歌捕捉到了什么?
陶歌不着痕迹地把目光从文慧身上移到了张宣身上。
当看到他一副如梦如幻的样子时,陶歌思绪涣散了好一阵。许久后才把注意力重新集结到文慧身上。
30分钟很长,但会场的众人却觉得这30分钟过得太快了,真的太快了。
用弹指之间、转瞬即逝可以形容他们此刻的感受。
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,文慧刚才还动如狡兔的手指平复慢慢下来。
余音袅袅,会场很安静。
众人依旧静静地望着文慧。
直到小半晌后,众人才从痴迷中醒悟过来,随即不约而同地双手一合,心悦诚服地鼓掌。
啪啪啪...
张宣也高兴地跟着大家鼓掌。
在热闹的掌声中,文慧再次缓缓抬起了头。
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,和张宣的眼神在千万人中又一次触碰到了一起。
两个人的眼神都很干净,纯粹,不带杂质地望着彼此。
一个台上,一个台下,两人发挥了平时的无双默契。
2秒过后就各自移开。
文慧看向了家人所在地,微微一笑。
而张宣的目光此刻没地方放,就像夜游神一样到处逛,只是逛着逛着就撞上了陶歌那戏谑的视线。
老男人猛然吓了一跳:“人吓人,吓死人,别这么吓人行不行?”
陶歌抄起双手说:“用成语形容,是不是叫眉目传情?”
张宣白一眼:“不用成语,这叫友谊。”
场合不对,陶歌也不再这话题上多做纠缠,转头问欣欣:“怎么样?”
欣欣这次用了两个字:“很强。”
文慧第二场弹奏的是,s526andabschied,s251。
再次看着她表演,张宣想到了马克西姆的“出埃及记”。
这一刻,他忽然发现自己之前想太多了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演凑风格,文慧的演奏手法就很好,现场反馈说明了一切。
而且马克西姆在钢琴界只能算是一个小明星,弹钢琴很厉害,手速也快,但还不是大师。
甚至有一种说法,马克西姆的流行融合玩的挺好,但在古典界的地位不高,认可度是远远不如郎朗的。
张宣忍不住轻轻拍了拍大腿,自己确实是文盲了啊,文慧的古典弹奏手法绝对大有可期,根本用不着学习其他人的。
不过,要是有闲情逸致,这首“出埃及记”也许可以得空时耍耍。
ps:求订阅!求月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