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一章 军队战损承受力(二合一) (第2/2页)
刘据对此也并未感到丝毫意外,深色冷静的道,
“对了,别忘了告诉赵破奴,现在可以点燃烽火了,再让他麾下的骑兵准备好,随时准备冲出大营追击敌军。”
“诺!”
不管传令兵怎么想,此刻也不敢多说,当即跑去领命。
“郭振,随我登上瞭望塔,瞧瞧敌军此次的决心。”
刘据随即领着郭振上了瞭望塔。
此时匈奴大军已经向汉军大营发起了死亡冲锋,浩浩荡荡的大军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,一眼看去便知人数至少在数万人。
“看来乌师卢这回的决心真是异常坚定,这是打算与我们玩命了,非常好。”
刘据随即咧开嘴,却并未露出笑容。
“殿下?”
郭振见状眉头却已拧成了疙瘩,不无担忧的道,
“下官看这杀向我军大营的匈奴大军至少在五六万人,并且来势汹汹,我军只有五千张弩士,倘若敌军不顾伤亡也要攻入我军大营,只怕仅凭这些张弩士,很难抵御敌军的攻势。”
说到这里,郭振犹豫了一下,终是又相对直白的说道:
“恳请殿下做好准备,倘若形势不妙,下官便是拼上性命,也一定护送殿下冲出重围,也请殿下到时候务必配合下官!”
“你觉得此战没有胜算?”
刘据回过头来反问。
“敌军实在太多了……”
郭振无奈的道。
“是有点多,这次我军恐怕有些将士要埋骨于此,这才是我现在最在意的事。”
刘据点了点头,目光扫向下面那些严阵以待的汉军将士,语气中多了一丝怅然。
没有人喜欢战争,至少底层兵士没有人会喜欢。
也没有人不怕死,这不仅仅是人的本能,而是所有拥有一丁点智商的动物就拥有的本能。
“至于敌军的多寡……其实在我眼中,他们的人数与我军不过是相当罢了,实在没有什么优势可言,相反可能还处于劣势。”
刘据继续说道。
“与我军人数相当?可能还处于劣势?”
郭振又有些听不懂了。
刘据却道:
“好好看着吧,我军强弩射程一百五十步,大黄弩射程更在两百八十步上下。”
“匈奴军队虽然都是骑兵,但以马匹的奔袭速度,自进入我军张弩士射程之内,再冲到我军营墙之下,我军的张弩士至少可以射出三箭。”
“这三箭,便已足以令匈奴军队崩溃,他们这是在找死。”
“居然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攻破我军大营,原来乌师卢就是这样的水平,那我只能说,大汉的国运的确到了。”
郭振还是有些听不懂:
“三箭……就算我军张弩士一同齐射,而且连续射出三箭,那也不过是一万五千箭,就算这些箭矢可以全部射杀敌军,也只能杀敌一万五千,其余的数万兵马又该如何应对?”
“不知你听没听过一种说法,叫做‘军队战损承受力’?”
刘据不答反问。
“什、什么?”
郭振完全没听懂。
“人都是怕死的,因此每一支军队都有相应的‘军队战损承受力’指数,越是训练有素的军队,‘战损承受力’也就越高。”
匈奴大军将至,刘据竟还悉心给郭振科普了起来,
“如今受到通信时效性等因素影响,军队的‘战损承受力’普遍不高,似我军这样的军队,大概也就在一成左右,超过一成士气和战斗力便会大受折损,导致全军崩溃。”
“而匈奴的所谓精锐大军,不过是从各个部族中抽调出来的精壮勇士,进过简单的协调训练便混搭在了一起组成大军。”
“这样的混搭军队,‘战损承受力’必然只会更低。”
“三箭,不要小看这三箭。”
“这是我军完全无损的三箭,却是能够令蜂拥而至的匈奴大军战损超过一成的三箭,只这三箭便已足以定下胜负。”
“我军但有伤亡,也是在赵破奴率军出营追击溃败敌军的时候。”
“这……”
郭振感觉自己听懂了,但又没完全懂。
因为这个时代还从未有人提出过“战损承受力”的概念,这个概念哪怕对于一些真正领过兵的将领都十分陌生。
而且最重要的是,这玩意儿听起来有些神叨,一支军队真是这么容易就会崩溃的么?
“行了,虽然还是分不清敌军的主帅,尤其是那个乌师卢在哪里,但我也该随兄弟们一同痛痛快快的射一回大黄弩了。”
刘据也不指望郭振完全理解,事实很快就会给出答案。
所以他活动了两下筋骨,便爬下瞭望塔寻找张弩营早在多日前就给他准备好的大黄弩去了。
……
不久之后。
“都准备好,仔细听令,预备!”
眼见匈奴大军即将进入射程,立于高处的令旗兵挥舞令旗指出敌军方向,一声令下,早已严阵以待的张弩营便会千箭齐发。
就在这时。
“啪!”
刘据的大黄弩已经提前射击,惊的一众张弩士差点扣下强弩机括。
放眼望去,只见冲在最前面的一名匈奴骑兵脑袋上立刻绽放出了血花,红的白的四处迸射,身子一软便自马上跌落下来。
旁边的匈奴骑兵被这血腥的场面吓了一跳,连忙向一侧躲闪。
后面的匈奴骑兵则躲闪不急,顿时发生了小范围的踩踏事件,战马和人体在大军中翻滚着乱成一团。
“殿下这也太准了叭,竟是照着头射的?”
立于高处的令旗兵看到这一幕,都不由的愣了一下神。
与此同时。
“汉朝皇子,这一次我看你还能如何应对!”
这一次乌师卢也亲自登上了附近高地,居高临下望着下面的战场,似乎已经稳操胜券,
“我已经等不及看到你跪在我面前乞怜的样子了。”
“不过你不会得到怜悯,我会像你们汉朝的吕后一样,将你做成人彘,这便是你给我带来这些麻烦的结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