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5章心照不宣备战中 (第1/2页)
目前的战场态势是:
赵军方面:赵括与李牧率六万余众聚集新郑城内,已经做好了死守新郑的准备;赵韦率三千秘密打造的重骑兵隐藏在新郑城东的山林之中;而廉颇则是率领着十二万大军,星夜兼程地赶赴着韩地战场。
秦军方面:王龁一十八万大军与蒙骜一万多兵马在楚韩边境成功会师,随即齐齐北上韩之故土,目标直指新郑城。
从整体来看,赵军包括即将抵达战场的廉颇所部援军在内,共计约有一十八万三千余众,而秦军的兵力则是在一十九万上下。
可以说,从整体的兵力来看,秦赵之间几乎不分伯仲。
唯一的问题是,在新郑城内的赵军能不能扛住秦军第一轮的猛烈进攻。
毕竟在第一阶段的作战过程中,赵秦之间出战兵力的比例将达到可怖的一比三,这显然是对赵军极其不利的。
不过,赵军有着城池的防御,虽说久守必失,但凭借着六万大军,死守之下,守个十天半个月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
而一旦赵军守到了援军到来的一刻,那么整个战场形势就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。
因为进攻城池,秦军势必付出更多的伤亡,如此一来,等廉颇大军赶到,秦军的兵力极有可能还不如赵军。
且秦军因为攻城的缘故,到那是必成疲师,如此状态之下,极有可能被赵军的里应外合之下,打的节节败退。
这还是没有把赵韦的重骑兵计算在内的结果。.
于是,一道选择题再度摆在了王龁的面前。
因为蓟城被迫,燕王投降而赵军主力南下的消息,还是不可避免地传入了正在楚韩边境线上的王龁的耳中。
秦国的黑冰台到底不是摆设,几乎就在廉颇率军南下的同时,紧急情报便已经送出。
如今,王龁不仅知道廉颇已经南下,甚至连其所率十二万兵力的情况也是一清二楚。
于是,摆在王龁面前的选择有:
第一,就此作罢,安排好楚韩边境的防守事宜,随即班师回朝,以图再战之机;
第二,继续北上,赌自己能在短时间内突破赵军所防御的新郑,在赵军主力抵达韩之国之前,拿回韩之国的徒弟;
第三,继续等待,甚至集结更多的兵力(新郑城内还有两万大军),等待赵军主力南下,随即与赵国展开决战。
第一个选择自不必说,这是最为安全稳妥的选择。
这一方案,虽然免除了现在的风险,但却也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。
任谁都知道,一旦韩之国纳入赵国的手中,要不了几年,秦赵之间的国力对比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,到时候再想跟赵国决战,恐怕就更难了。
而这样国力的逆转,也将彻底地成为不可逆的逆转。
而第二个方案,则无疑是在冒险。
虽然要是冒险成功,收获极大,可这份险真的有可能成功吗?
赵军可不是楚军,赵王也更不是楚王,退缩和弃守对于赵军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赵军本就已经足够的彪悍了,再加上赵括的加持,一旦坚守起来,一定是无比的坚决,秦军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攻破有着赵王括亲自镇守的新郑城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而一旦这样的冒险失败,极有可能造成的,便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
秦师在赵军的内外夹击下败绩,然后退回楚地,赵军若是追杀而来,好不容易得到的楚地,或许也将拱手想让。
这两个方案的后果,显然是王龁所无法接受的。
反倒是第三个方案,看似在浪费时机,却是如今最合适王龁的中庸之法。
虽然秦军自从长平之战之后,几乎没有在赵军的手上取得过什么好处,看似秦军似乎已经不如赵军,可若是细细论之,秦军还真没有在一对一的战斗中输给过赵军。
长平一战,若非十余万魏军的突然到来,历史早已经给过了结果;
而之后的洛城之战,秦军对上赵军,在轵城的攻防战中也是打得不可开交,即便秦军出于进攻的不利位置,其战损比也死死咬住着赵军。
单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,秦军的战力绝不弱于赵军,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集团作战。
只要没有另外的国家横插一脚,王龁还是很有信心跟赵军做过一场的。
应该说,随着各国的消亡,秦赵的一战,也是势在必行,迟早的事情。
面对即将逆转的国力,从王龁的角度看来,晚战不如早战。尤其,在赵国刚刚吞下韩、燕两国之地,在楚国刚刚败退的节点,或许是最好的时机。
因为赵国的急剧扩张,势必引起剩下的魏国、齐国的警惕与不安,至少在这个节骨眼上,两国很明显会更愿意作壁上观;
而楚国刚逢大败,也势必不敢在轻易北上。
这样一来,三个场外因素,几乎都被排除在外。秦国几乎可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地与赵国好好干上一场(陈城之中还是要放上万余兵力震慑楚军的)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